首页>国内 > 正文

金龙村的种菜能手(我们这里的年轻人)

2023-07-29 09:19:22来源:人民日报

图①:重庆市南川区大观镇田园风光。

汪 新摄

图②:姜国强(左)在指导村民管护蔬菜。


【资料图】

喻 梵摄

制图:沈亦伶

清晨,大地在清脆悦耳的鸟鸣声中醒来。重庆市南川区大观镇原山的薄雾散去,天一下子放晴了。

站在原山那一丛野杉林下,山风轻拂,极目远眺,映入眼帘的是蜿蜒流淌的龙川江、层层叠叠的稻田、袅袅升腾的炊烟和岁月静好的秀美村庄。

走进大观镇金龙村,翻土、播种、育苗、移栽,到处是一片忙碌的身影,空气中弥漫着草木和泥土的芬芳。乡亲们播下希望的种子,等待收获沉甸甸的果实。

此刻,在村中的蔬菜大棚里,一个小伙子正被一群村民围在中间。他半蹲在埂子上,手里拿着一株刚从泥里拔起的南瓜苗,详细讲解蔬菜的种植秘诀:“打窝要用打窝器,一根藤上只留一个瓜,小南瓜要在十点之前采摘……”

这个中等身材、皮肤黝黑,着一身迷彩服的80后小伙子,便是重庆市南川区腾春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姜国强。

姜国强出生在四川泸州叙永县的一个小山村,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。他从小跟着父母在广袤的田野上玩耍,乡村的一草一木带给他太多欢乐的记忆,他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。后来,姜国强决定辞掉工作,回老家种菜。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父母时,遭到家人的坚决反对。父亲务农一辈子,好不容易供儿子上了大学,现在儿子又要回来和庄稼地打交道,他心里过不了那道坎。为了不让父亲难过,姜国强没有回老家种菜,而是选择了环境优越、气候宜人的南川区大观镇,成立了蔬菜合作社。

理想很好,但实际干起来却困难重重。对于蔬菜种植经验不多的姜国强来说,想实现创业梦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。就在他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,一盆冷水劈头盖脸向他浇来。

那年,姜国强种植的萝卜、苦瓜、辣椒等大丰收。他花了90元钱租了一辆小型货车,装上3000多斤萝卜,高高兴兴来到城里农贸市场卖菜。姜国强以为,一车萝卜少说也得纯赚2000多元。可从中午到傍晚,他吆喝得口干舌燥才卖了56元。晚上天气突然转凉,一阵风,一阵雨,冻得姜国强牙齿咯咯哒哒直打架。天亮了,又冷又饿的姜国强在街边吃了一碗小面,揣着一天一夜赚到的130元钱,心情低落地返回大观镇。

姜国强纳闷,自己一腔热忱,起早贪黑泡在大棚,为什么种出来的蔬菜卖不出去?是口感差?还是品相不好?思来想去,姜国强决定用几天时间走访市场,一家一家比较蔬菜的品质和价格。终于,姜国强发现了问题的症结——自己种的蔬菜由于施肥不当、光照不足,卖相与口感都相对差一些。第一年,姜国强亏损了10多万元。

面对家人失望的目光,性格倔强的姜国强不服气,不认输,继续种蔬菜。由于缺乏技术支撑,加上资金投入不足,姜国强又连续亏损了3年。在最穷困的时候,他身上只剩下200多元,连购买种子的钱都没有。

在他看不到希望的时候,南川区农业农村委和大观镇人民政府了解到相关情况,主动上门,给予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。农技人员不仅指导姜国强施肥浇水、把握温度等一系列细节,还建议他把握市场走向,错季种植蔬菜。姜国强茅塞顿开,立刻按照专家建议改变思路。为节约成本,耕地、覆膜、管护等,姜国强都亲自动手。他慢慢摸索出了一套标准化种植模式,创业之路逐步走上正轨。

蔬菜育种是与时间赛跑的过程,株型、长度、口感、抗性等都需要花时间选育。

这些年来,姜国强整天“泡”在大棚里捣鼓蔬菜。整整10年,他捣鼓出了各种花样,捣鼓出了不少名堂。

前几年,姜国强听说市场上有种“翡翠丝瓜”,不仅外形美观,而且肉质细腻,很受市场欢迎。但这一品种因气候、土壤等因素的制约,有重庆人尝试种过,却没有种出来。姜国强打算试一试,用3亩地、4个大棚做试验。初次育种时,眼看就要开花结果了,却滋生了双毒病和根结线虫病,茂盛的藤蔓一天天枯黄,最终绝收。姜国强打起精神,一边上网查阅资料,一边请农技人员到现场指导。农技人员告诉他,重庆土壤酸性重,光照不足,没有轮作习惯,长期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,容易滋生双毒病和根结线虫病。

姜国强不死心,到山东寿光请教老师傅。在寿光,姜国强了解到“翡翠丝瓜”的生长特点后,才恍然大悟,原来自己从土质培育的第一关就出现了问题。回到重庆,他严格按师傅教的种植流程,培养土壤有机质,将土壤酸性调整成中性,并进行高温闷棚消毒,注重精细化管理。“奇迹”终于发生了,第一批“翡翠丝瓜”被姜国强种出来了。

姜国强高兴极了,给父亲打视频电话,分享喜讯。看到儿子手里的“翡翠丝瓜”,父亲紧锁的眉头慢慢舒展了。

丝瓜种植的密度、窝距,一藤两瓜还是多瓜,留多少叶片?都需要在不同的大棚进行试验。

天还没完全亮,姜国强打着手电筒钻进育苗大棚。他不时蹲下身子,观察丝瓜苗的生长情况,伸手抚摸绿得发亮的瓜叶,偶尔发现有花朵藏在绿叶间,好像俏皮地对着他笑。他对丝瓜的催芽、育苗、压蔓、搭架、施肥、授粉、采收各个环节仔细观察,反复琢磨,精心侍弄,最终研究出密度30厘米、17片叶开始留瓜、一藤一瓜的丝瓜高产栽培技术。

姜国强种出的丝瓜,颜色翠绿,体态匀称。每根丝瓜粗细、大小、长短几乎一模一样,深受市场和顾客的喜爱。

如今姜国强的蔬菜园,从传统蔬菜到错季蔬菜再到精品蔬菜,应有尽有。大棚一个紧挨一个,红红的番茄像小灯笼一样挂满枝头,翠绿的丝瓜拉弯了藤蔓……

为了监测蔬菜的生长过程,姜国强在蔬菜基地搭建了活动板房,吃住都在那里,一门心思研究怎样种好蔬菜。晚饭后,他喜欢独自一人在田野散步,望明月,数星星,听蛙鸣。眼前那一排排整齐的大棚,那一片一片长势喜人的蔬菜,都令他欢喜,晚上睡觉都美滋滋的。

美丽的田园风光,常常给姜国强带来灵感。一次,南川区中桥乡有人请他去做蔬菜种植技术指导,他发现一家养牛场牛粪堆积如山,姜国强突然萌生用牛粪种植草莓的想法。

怎样将牛粪变废为宝?姜国强尝试用牛粪发酵养殖蚯蚓,然后用蚯蚓粪做成营养袋,每天定时定量向草莓根部输送有机营养元素,培育出了油亮红润、果肉鲜嫩、口感爽甜的精品草莓。

10年的创业打拼,让姜国强明白,蔬菜种植绝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把锄头、一块土地那么简单。想让蔬菜种植省时省力高质,必须得靠科技种植。姜国强对大棚进行了智能化改造:在人工智能控制室,用手机遥控打开投影仪,几十间整洁的大棚的滴灌、喷洒、病虫害防治等数据在大屏上不断滚动更新。这套自动化智能系统,可测棚外风速、光照,也可监测棚内土壤的温度、湿度以及蔬菜的发育生长情况。利用手机或平板电脑在后台监控,便可远程种植,实现精细化、数字化管理。就这样,姜国强成了远近闻名的“科技农民”,引来了不少村民到蔬菜基地参观学习。

随着生意越来越红火,姜国强开始琢磨,自己的蔬菜基地虽然经营得不错,但是当地的蔬菜种植整体竞争力不够,缺少足够的规模效应。若是能集零为整,把分散的土地和零散的经营资源集中起来,就能形成整体合力,提高本地农产品的竞争力,带动更多农民富起来。经过一番研究,姜国强决定找当地6家小规模企业谈合作。

没想到,当他提出这个想法时,遭到了其中两家的反对。这两家企业的经营者认为,姜国强以整合为名,实则是变相将他们的企业吞并,便坚决不同意。好心遭到误解,姜国强知道是自己没有将理念讲清楚。他连日做这两名经营者的工作,把创业联盟的思路和经营过程仔细阐明,同时核算成本,向他们描述未来前景。两名经营者终于被姜国强的专业和真诚打动,也明白了这是为了提高大家的整体收益,于是同意加入到创业联盟中。

姜国强整合周边6家农业企业,成立南川区农业创业联盟,实行“统一标准、统一技术、统一品种、统一销售、费用均摊、独立核算”的模式,并与多家超市签订合同。成本降低了,品质提升了,销售渠道畅通了,创业联盟方式很快得到了大家认可。

春节期间,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陆续回到老家过年。当大家看到昔日的撂荒地重新焕发生机,规整的蔬菜产业园不断扩大,便纷纷要求加入蔬菜合作社,向姜国强学习蔬菜种植技术。在蔬菜基地,乡亲们一年四季都有活干,除了土地入股分红,每天还有上百块的收入。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乡民回到老家,让这块土地重新热闹起来。

2018年,姜国强担任白沙镇分水村第一书记。这对姜国强而言,是个不小的担子。组织信任他,也是希望他能把自己的经营和种植经验教给乡亲们,带领大家共同致富。

姜国强向群众讲解圆形西葫芦的种植,当地有名的种植能手、60多岁的韦勇带着疑惑在人群中听,听着听着,韦勇惊愕地张大了嘴巴。在他看来,姜国强在吹牛。可半年后,姜国强指导种植的40多亩西葫芦,每天像变戏法一样,源源不断地产出,每亩每天可采摘5000至6000斤,惊得当地村民们目瞪口呆,也让韦勇这个种了几十年庄稼的老把式打心眼里佩服。

姜国强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奔波在乡间小道上。谁向他请教,他都免费将自己的独门诀窍一股脑倒出来。周边乡村的村干部纷纷慕名而来,邀请他为村里的农业产业和蔬菜种植“指点迷津”,姜国强经常在田间地头召开丝瓜、黄瓜、南瓜等种植现场会。他成了“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”“全国劳动模范”,当年苦于卖不出去菜的青涩小伙子成了种菜能手、致富达人。在姜国强的带动下,周边乡村蔬菜种植成效显著。

今年初,姜国强又在南川流转1200亩土地,应用最新的“稻菜”轮作技术,使蔬菜的育苗、移栽和上市时间与水稻错峰,达到稻菜“双高双优”目标。

下一步,姜国强决心把重庆的精品蔬菜销售到更多地方。对此,他信心满满……

关键词:

相关新闻

Copyright 2015-2020   IT网  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:897 18 09@qq.com  备案号:豫ICP备2021032478号-48